近日,由赛思倍斯与天津泰达投资控股联合发起的“天津超低轨道超高分辨率星座项目”完成关键技术验证,标志着超低轨道卫星技术从研发向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。该项目以“双超星座”命名,通过轨道高度与成像精度双重突破,成为全球ling xian的超低轨道遥感星座系统。
“双超星座”项目首期投资20亿元,计划于2027年前完成8颗卫星发射组网工作。根据规划,该项目远期将部署共计48颗卫星,构建具备全球覆盖能力的超高分辨率遥感观测体系,分辨率达到亚米级,可支撑灾害监测、环境评估等精细化应用场景。
据了解,该项目依托天津空天数字产业园(原国营764厂)建设卫星研发及制造基地。作为国内shou家布局超低轨道空天智能飞行器的民营卫星科技公司,赛思倍斯研发能力为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项目依托赛思倍斯自主研发的“超薄电推进系统”与“智能星上处理模块”,成功实现卫星轨道高度降至300公里以下的关键技术突破,分辨率较传统遥感卫星提升5倍以上。企业此前已成功发射我国首颗超低轨道试验卫星“乾坤一号”,其技术积累为“双超星座”提供了可靠性验证。
而2024年9月,泰达控股联合中集集团、海河产业基金成立5亿元专项基金,重点投向卫星研制、无人机链群等领域,更为“双超星座”产业链布局奠定基础。
作为国家空天信息产业布局的重要节点,“天津超低轨道超高分辨率星座项目”将填补我国在超低轨商业遥感领域的空白,助力国土测绘、应急减灾、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精准决策。
笔者了解到,天津经开区还同步启动“空天产业链赋能计划”,联合中科曙光、航天宏图等企业共建卫星数据智能处理中心,推动“卫星制造-数据服务-行业应用”全链条生态闭环。
配套建设的滨海新区航天复合材料产业园(一期投资12亿元)将于2025年投产,重点突破轻量化卫星结构件量产技术,预计年产能可满足30颗卫星配套需求。
配套产业基金和联合体将推动卫星部组件制造、遥感数据交易等产业链在津集聚,预计形成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集群,促进天津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光子、集成光学等gao端领域转型,并在消费电子、汽车、医疗等行业拓展应用场景。
可以说,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加速了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化进程,也为全球对地观测领域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范式。